更多服务
聚焦中國園區海外發展之路 專家雲集共話“走出去”
日期:2019-05-14 浏览

人民網上海5月14日電  中國開發區根植於中國社會,脫胎於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的發展手段。中國園區海外發展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依托,同時也是中國智慧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的重大貢獻。

近日,禮森(中國)產業園區智庫組織園區領域以及國際合作領域的眾多專家,共話海外中國園區的挑戰與機遇,為“中國園區在海外”發展出謀劃策。

論壇聚集了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原常務副總經理、商務部境外經貿合作區評審專家委員會專家陳青洲教授,中國開發區協會原副秘書長、亞洲開發銀行特殊經濟區專家周振邦教授,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曾剛教授,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上海高校“東方學者”特聘教授鄭宇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副研究員汪段泳博士等眾多專家學者。禮森(中國)產業園區智庫杜玉虎首席執行官及其他相關開發區、智庫的海內外園區工作一線專家參與了此次論壇,一同探討中國園區在海外的發展。

論壇上,禮森(中國)產業園區智庫首席執行官杜玉虎介紹了禮森智庫的緣起,以及舉辦禮森論壇的主要目的:集聚業內專家、探討行業熱點,禮森論壇將作為禮森智庫的線下主力活動,未來將打造為中國園區領域生產知識性公共產品的重要平台。同時闡述了禮森論壇第一期的選題由來,他回顧了禮森智庫自成立來進行的中國涉及海外園區建設的政策、實踐與問題,獲得了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廣泛響應。為了繼續探索中國園區在海外的發展道路,禮森智庫舉辦了此次論壇。

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原常務副總經理、商務部境外經貿合作區評審專家委員會專家陳青洲教授介紹了中國園區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歷程。他回顧了自2005年作為商務部境外經貿合作區評審專家參與眾多海外園區建設的案例,並分享了中國園區“走出去”過程中的工作經驗並指出中國園區與海外園區互學互鑒、共建共享的具體方法。

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原常務副總經理、商務部境外經貿合作區評審專家委員會專家陳青洲教授發言

中國開發區協會原副秘書長、亞洲開發銀行特殊經濟區專家周振邦教授,介紹了中國園區經驗如何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發揮作用。他指出中國園區經驗在國家、省市和園區企業三個層次為全人類的發展提出了獨有思路。中國經驗的“輸出”是值得稱道的,然而在實際過程中,中國園區不能一味照搬照抄國內經驗,同時也要注意“借鑒”國際經驗,化國際經驗為自身在“走出去”過程中的寶貴財富。

中國開發區協會原副秘書長、亞洲開發銀行特殊經濟區專家周振邦教授發言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曾剛教授,介紹了提升海外園區建設與管理模式針對性分類施策的具體做法。他指出海外園區建設中,中國政府在海外園區中的角色要從前台走向后台,成為服務型政府,發揮地方資源。在中國園區海外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充分發揮園區開發公司的主體性,做到真正讓公司而非國內政府主導園區建設。這樣做不僅僅有利於海外園區的盈利,同時也有利於處理好園區、東道國政府與中國政府的三邊關系。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曾剛教授發言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上海高校“東方學者”特聘教授鄭宇教授,介紹了園區在中國國際合作中的角色。鄭宇教授指出,中國對海外的援助由傳統方式轉向新型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以中非合作為例,中國在非洲建立海外園區,對中非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能夠轉移產能,也有利於非洲承接產能,促進國際產業分工的良性發展。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上海高校“東方學者”特聘教授鄭宇教授發言

上海外國語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副研究員汪段泳博士結合自身在非洲的田野調查經驗,介紹了在非洲中國產業園區的現狀。他指出中國在海外建設園區對於中國基礎設施領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並表示需要分析中國各領域在非發展的總體狀況,而非聚焦於園區發展一隅。 

上海外國語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副研究員汪段泳博士

論壇上,眾專家學者還就共同關心的問題展開了討論,認為“走出去”一直是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企業海外發展的重要舉措,“走出去”戰略是發展我國外向型經濟的必由之路,開發區和產業園區作為企業的投資的載體需要積極發揮自身作用。與會人員還對此次論壇給與了充分的肯定,並希望今后能夠繼續依托智庫平台,在中國園區在海外發展的領域內解答更多的學術疑問,提供更多的實操建議。